2023年3月5日 星期日

幾個問題,一個夢(黃武雄)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經過顧忠華教授等幾位朋友們兩年來的奔走與努力,終將要成立,要扮演起它劃時代的角色了。



看看發起人名單,除了顧教授等幾位籌劃者之外,更延攬李遠哲、曾志朗、陳其南等數十位一時碩彥,我很慶幸看到全促會擁有這樣的陣容,並堅信全促會將協助全國各社區大學摸索出一條康莊大道。

在全促會正式成立的重要時刻,顧教授囑我寫一篇短文,談一些問題,與大家集思廣益。這是重要的事,社區大學是面向廣大社會的開放學校,充分討論與密集互動是社區大學辦學的基本原則。我限於自身健康及工作的條件,無法經常參與全促會的工作,但在我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我願意以全促會一名成員的立場,出點力氣。

社區大學才剛起步,要走的路很長,問題很多,我先簡單提出其中幾點:

(1)師資是個我們須嚴肅面對的事:學術課程的師資從哪裡來?在大學附近固然有學院師資可以支應,但稍為遠離大學的地區怎麼辦?是不是要有發展師資的長遠計劃?年前我想在台北縣一口氣成立五所社區大學,便為了要儲備師資人才。這五所社區大學與台北市文山社大附近都還有大學,先吸引學院師資來協助年輕師資,再這六所社大之間,透過緊密研討發展社區大學的教學。當年輕師資累積一定經驗後,再讓他們到其他各地去擔任師資。這些學術課程的年輕師資都具有相當於碩士學位的專業能力,會思考問題,不是從俗之輩。當然我不以為學院師資便一定比年輕師資稱職,尤其社區大學與一般大學的本質不同,說不定年輕師資在社區大學會更有開創力。但兩者相互激盪,才不會使社區大學的學術課程流於膚淺。現在全促會成立了,各地都想設立社區大學,但師資發展的速度會不會遠遠落在各地需求之後,造成許多社區大學的教學品質粗糙?這是我十分擔心的事。當然辦社區大學刊物,加強各地溝通,成立社區大學文庫提供教學材料,都有助於教學品質的提昇,但根本的師資發展還是有待解決。

(2)社區大學如何定位?如果我們同意它為台灣未來的公民社會打造基礎,那麼它便不只是一般學校教育的延長或補償,不只是鼓勵終身學習的成人教育,也不只是提昇休閒品質的場所。在以公民社會為部分目標的定位下,如果沒有學位作為誘因,社區大學用什麼來吸引學員修讀較為紮實而深入的學術課程?用什麼來要求學員參與公共事務的社團課程?如果要爭取修法,使社區大學得以頒授學位,那麼全促會有無共識一起去推動?

(3)社區大學的學術課程如何規劃,才能不流於膚淺,而又能啟發人的思維?如果我們同意社區大學是人們相互教育、相互啟蒙的場所,那麼我們必須探討人與世界的根本問題,使人在社區大學的經驗交流、知識交流中,開始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認識自己與世界的關係。社區大學須強調根本問題的探討,才能重建社會的價值觀,重建人的世界觀。那麼學術課程應該如何規劃?如何實踐?這似乎是一個艱難的問題。我在數月前寫了一篇"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希望能拋磚引玉,激發大家深入討論,並在實踐面上著手探討。

(4)社區大學無疑帶有強烈文化批判的色彩,在今天台灣社會一面倒向擴張主義的意識型態中,勉強長出一棵嫩芽。它所面對的內在與外在阻力將碩大無比。擴張主義的特徵是「開發-安全-控制」,意味人著重支配世界,支配別人。這是目前社會的主流價值。只有通過整個社會的內在反省,人才可能從這種主流價值的思維邏輯中掙脫出來,重新看待人與世界的關係。社區大學會促發人的自覺。但阻力不只是外在的,更是內在的深植於每一個人的心中。社區大學能否持續開展,使我們每一個人都隨著它的茁壯而成長?這是一條艱難而漫長的道路。

最後,我提一下社區大學的另一個願景。如果社區大學中年輕又具才華的師資,能把社區大學當作發展另類學術與文化的搖籃,珍視大家交會與激盪的時刻,深入耕耘,深入研究,也許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後,會有某一個社區大學,變成一流的大學,就像紐約前身為社區學院的New School如今已成為社會科學的國際重鎮。最近我讀吳潛誠寫的「航向愛爾蘭」一書,書中談到愛爾蘭文字在喬哀思與葉慈等人的手中,如何從Celtic古老文化中汲取養分,建立新傳統與新文化。社區大學若人文薈萃,有朝一日或許會從平地建立起台灣的主體文化。勾繪這些願景,就當它是作夢吧,無非是想讓年輕人用另一種心情,認真的來經營社區大學,也經營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112年課程心得分享-盧秋志

 課程:電影與人生 每次看到侯孝賢先生、賴清德副總統說自己是「礦工之子」,我就心有異樣,我的第二個工作就是礦工,老礦工教我頭戴頭燈,腰繫電池……生活就是勇敢不斷的學習。 退休後加入苗栗社大二十年了,社大讀書會教會我如何讀好一本書,如何去導讀,也因此自己編寫了六本書,持續的學習充實...